pic_3469_4 

文章: 為什麼我們要取英文名字?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604/52748.htm#jtss-fb

蠻有意思的 於是打一些自己的感想:
(花了一個晚上隨便打出來的所以可能想法有些雜亂)

首先, 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 促人沈思. 我同意作者提到華人中很多人愛用英文名字 也同意她所提到的華人文化中一直都有隱性的 (self-identity)自我認同問題. 然而文章中的一大缺憾卻是作者的表達方式...個人覺得文章有點一竿子打翻一艘船, 再加上少數人喜歡反思; 當文章的主角就是針對著自己(讀者們), 我們容易產生自我保護意識.

Anyways, 個人針對文章的確有一些疑問:

第一, 除了文章中提到的, 是否有其他的因素未被作者提出? 作者是否已經被灌輸了其中一種答案, 並且認定 100% 的華人取英文名字時都由這點做理由? 個人覺得或許作者帶了偏見, 也寫偏了主題, 作者想要探討的或許是 "英文名字" 跟其隱藏的代表性(?) 而不是針對 "為什麼取英文名字" 這個問題 去找答案. 兩者是大不相同的. 前者是探討華人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不同, 可以從歷史或是自我觀察的角度去分析, 再由一些例子來做反思 "為什麼" 會有這樣的現象. 但是作者選擇了後者, 首先否定了她自己所列出來的理由, 再提出與友人討論後的解釋, 這變成了像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套到他人身上, 不是問讀者 "你是不是這樣子想?" 而是間接的質疑跟批判他人的選擇.

文章中作者提到的8 項多數人為什麼取英文名字的理由:

1.對西方人來說,他們並不熟悉中文名字,他們不容易記得。為了讓西方友人記得他們的名字,所以選用英文名字。

2.是一種現代社會的一種現象,一種流行! 幾乎人人都有英文名字,所以自己也要取一個。

3.因為台灣愈來愈國際化,所以取英文名字是國際化的象徵之一。

4.因為取英文名字具有匿名性,可以保護個人隱私。

5.方便登入網路帳號。

6.用英文名字和同事彼此稱呼,免去了頭銜,感覺比較親切。

7.因為所有的學生都得學習英文,老師為了讓他們更深入英文的學習環境,所以要求他們取英文名字。

8.個人浪漫情懷/虛榮心作祟,因為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中文名字(父母/監護人在出生時即已命名),所以想要若可以自己選個喜歡/好聽/特殊的英文名字是一件美好的事。

作者否定了以上八項最貼近現代人的回答, 並且在最後提到 "實在很難想像[取英文名字] 的需求是什麼". 如果問題是我們 "為甚麼取英文名字" 的話, 作者... 請你相信我跟網友們, 99% 的人就是因為以上的八種原因取英文名字. 至於其他的國家如: 印度, 日本, 為什麼不取英文名字則是另一個話題, 後面我個人也有提出一些可能的因素...

想問大家, 英文名字如果不常用, 對自我認同會有甚麼不良影響嗎? 許多人是因為好聽, 喜歡這個詞, 甚至為了與眾不同, 而選擇他的英文名字. 一位好友就選擇了鍵盤上的 Enter 為自己的英文名字, 這有甚麼關係呢? 何必為了老外覺得笑話而去改名? 這不是與作者所提出的自我認同互相矛盾嗎? 如果自己滿足於自己取的名字, 何必去在意他人的眼光? 況且語言本來就是一種發明, 何必局限於現代英語中的傳統名字跟他的發源地? 只有最原始的英式名字才夠格調嗎? 如果真的要如此鑽牛角尖, 那我是否可以說現在的人都要用拉丁文或甲骨文取名呢?...= =" 抱歉有點離題了

因此, 一個明顯的矛盾是在作者提出外國人看笑話的這段: "[老外]是真的在"笑"我們耶" So? 對作者來說這很丟臉嗎? 我想叫自己 Eason 也不行? 我有一個朋友叫做 Walos 而不是 Wallace, 取名的方式很特別, 而名字是自己的有何不可? 六人行 (美國影集 Friends )中 有一集 Phoebe 把自己的名字改成 Princess Consuela Banana Hammock, 她個人高興有何不可? 當然, 這是極端, 是沒有必要取那麼特別的名字. 不過這種與眾不同是否不會打擊自己的自我認同, 反而加深呢? 所以, 究竟文章中怕外國人笑話的, 是自己拼出英文文名字的人? 還是作者自己呢? 曾經有位 NBA 球員叫做 Glen Rice (飯) 我們華人是否也會為此莞爾. 然後呢? 他要為了被中國超過 13億人口看笑話所以改性叫 Johnson 嗎? 不會吧? 一個外國人想叫自己叫麵包有何不可? 個人就覺得很棒啊! 總之, 作者其實不需要針對取名字做文章而是其背後所代表的東西.

常用英文名字的, 不管是在外留學, 或是單純喜歡與外國人交流的人. 英文名字所代表的就是一種自我, 為何作者要現在去質疑他人與他的名字的關係呢? 現在, 多數人的英文名字是在小時侯便取好的, 所以作者提出的 self-hatred 對於現代人來說, 並不適用, 甚至不曾進入過他們的意識中 (代表著淺意識也沒有). 因此作者提出的問題其實不是一個 "現代問題", 而是 20~30 甚至 40 年前, 國外公司入駔, 經濟起飛時就該被提出的問題.

如今後知後覺, 我們只能反思, 不是為什麼我們取英文名字, 而是我們不該為了"那些理由"去取英文名字. 當然, 我支持作者提出用中文做拼音, 但是這也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就我個人而言, 我寧願對方叫我 Howard, 也不希望外國人把我的中文名字念的一蹋糊塗 (butcher the crap out of my Fing name). 他們的語言中沒有聲調或是中國人所謂的 "音揚頓挫". "郭書豪", 在外國人的口中會變成 "虛耗扣"...不管怎麼彌補, 下一次見面還是破爛不堪, 實在是慘不忍睹. 再者, 一個 "真正" 想了解你的外國朋友, 就會主動問你的中文名字. 那時再認真的教他們你的中文名字怎麼發音, 他們也才會 "真正" 記得, 不是嗎? (P.S: 父母取 "Howard" 是來自於中文名的 "豪" 字)

legacy

如果要論文章的話, 我認為這篇寫的比較貼切, 不僅提出自己的經歷, 也提出了最理性最大眾化的解釋. 並不明顯的要求讀者去支持哪一方, 僅單純的引人思索:
http://www.slate.com/articles/arts/culturebox/2009/04/the_names_du_xiao_hua_but_call_me_steve.html

讓我們再回到 "為什麼我們要取英文名字" 這篇文章吧. 其中的另一個矛盾點是當作者提到: "看完這一長串的原因,雖然說,看起來頗有道理,但在西方友人和老公的詰問下,我開始覺得連自己都不容易被說服". 如果作者問的是 "西方友人", 他們當然不了解我們的文化以及原因. 何況如果作者自己都不懂, 作者又該拿甚麼來說服西方友人呢? 所以在作者知道 "自己為什麼取英文名字" 之前, 或許不適合去否定他人的理由(?) 或去宣導自己覺得最正確的決定.

我相信作者的西方友人會從他們所知道的歷史來解釋. 不過與其問西方友人, 或是作者的英國老公, 或許最了解我們的會是印度人,黑人以及墨西哥人. 對我而言作者的問題有點像是在問 Michael Jordan 為什麼要叫 Michael Jordan 而不是 Abimbola Wekesa? 或是為什麼墨西哥的女生很多都叫 Maria, 或有的男生叫做 Jesus? ("耶穌" 但是念起來是發 Hesus). 南美洲在西班牙艦隊登陸之前, 他們信仰是風,是火,是天,是地, 如今這些國家對作者來說算不算是捨棄了自己的文化? 並且遷就於基督教跟西班牙文?這樣子是不是比我們更有自我認同的問題? 而歷史上被逼迫, 被壓迫的國家, 這些施壓者又要如何去了解我們的文化跟心態呢? 我不是說英國現在還是處處霸凌, 我們也處處遷就, 而是說歷史變遷所造成的事就是如此罷了.

對這篇文章我還有一個疑問. 作者的中文名字叫 "凱蒂" (或許該先讓讀者了解她自己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但是寫這篇文章卻似乎不把自己包括在這個 "問題" 裡面. 個人看完文章 反是覺得作者的 identity 被 "英式" 了. 她提到嫁入英國社會, 並了解 "Kady" 不是一個真正的英文名字 因此改成 Katy ...so what? 那個不是妳自己認同的 "中文名字" 嗎? 如果作者因為大學教授說要用 "Katy" 而不是以 "我愛怎麼拼就怎麼拼" 的態度, 總覺得作者不能把自己抽離, 而且也產生了矛盾.

作者以 self-abandonment  以及 self-hatred 來做為主要的解釋. 那或許也該把美國 跟 歐洲大國 的 (patriotic frenzy) 愛國狂熱 列入文章中. 如果能夠一竿子打翻一艘船, 那我也能說在 "多數" 華人眼中, 外國人是自大, 無知, 且不可一世的. 因為這樣, 他們拿著槍逼著我們信基督, 抽鴉片, 逼著我們學他們的語言, 並且打壓我們, 灌輸白人的帝國主義. 如果我這樣子說, 在 2012... 無知的是不是我? 要知道, 在作者眼中的 "自我厭惡者"或是極端人士嘴邊的 "崇洋媚外者", 在現在的環境中或許才是最歡迎反思, 自我要求最高, 樂於改變, 並且早早學習第二甚至第三語言的"地球村"支持者們. 總之, 這種事情都是由不同的角度去看的, 如果我們只支持一種說法 是沒辦法解釋全部的...

當然, 想必作者跟我一樣只是希望華人能夠有自己的 identity, 不要在大環境的逼迫下而盲目跟進. 但是世界就是那麼現實, 如果歷史能夠改寫, 美國與台灣互換, 如果今天中文是世界第一語言, 或許我們反而會對外國人取的中文名字而感到奇怪. 人跟人之間總是能從對方與自己的不同處找出笑話, 就像是外國人身上刺著 "人妖" 或 "恐怖魔王" 會令人大笑一般. 如果處處都怕對方笑話, 作者不就很矛盾嗎? 這樣我們不就得處處遷就外國人了嗎? 況且, 偶爾鬧這些笑話或許就是人跟人之間的有趣之處.

文章裡的這一句話也很令人意外:“It’s ridiculous! How can someone just change their name like that? People are born with a name and it's part of their identity. They don’t seem to be very serious with their names, do they?”

或許是因為英國的關係? 改名字有那麼可笑嗎? 對民主, 獨立, 並且非常有 self-identity 的外國人來說, 我倒覺得會覺得改名字是可笑的, 其實會是少數.

wrld_flgs1

接下來針對各國吧:

英文名字的流行 "或許" 來自於亞洲的歷史.  許多亞洲國家做為歐洲各國殖民地, 以及日據. 造成一種隱性的壓力, 也造就了我們常常去 "遷就" 他人的文化. 然而這不能解釋全部, 如果要深入討論 個人覺得也沒有意義, 因為不可能只有這一個原因.

相信在許多網友的回覆中, 很多人提到了語言的拼寫以及來源, 造成歐洲等國家 (文章中提到義大利名字) 並沒有把自己的名字換成英文名的習慣. 歐洲各國因為語言大部分同源, 文字方面相近, 也一直有密切的互動. 相對的亞洲 (由其是中國) 歷史悠久, 但主要以鎖國內戰為主. 因此與外國的語言交流上,發音方面有像當大的困難. 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回應中, 僅提到印度人. 提出他們不同的書寫方式, 但是沒有英文名字的習慣.

關於印度的文化, 或許作者與我都不太了解, 更或許在英國的印度人與美國的也有所不同? (英國的印度人許多都是英國殖民帶回的第二,三代?) 所以身為華人, 我不能直接說一個正確的回答. 但是就我所見, 在美國, 簡化名字卻是非常常見的. 我前室友的例子最常見 全名是 Sriharsh 簡化為 Harsh. 同時也有簡化更多的: 我認識一個叫做 VJ, 一個叫 TJ, 三個叫 DJ, 甚至有一個叫做 Mystery. 這些簡化或改名都是為了能讓美國人記得他們. 在第一印象時, 對方不會為了確認怎麼拼寫, 就不敢恭維你的名字有 6 個 Z 跟 3 個 U 中間有個 "-", 說 Xu 的時候要捲舌...etc. 總之, 如果要拿印度提出 self-hatred 跟 abandonment, 那作者似乎也拿錯國家了. 經過殖民後, 印度如今主要語言是 Hindi (印地) 跟 英文. 有的朋友甚至從小到大都是英文教課的, Hindi 只限在與父母對話. 所以去學英文當母語的是不是更有自我認同問題呢? 作者或許只有提出台灣的 credibility (?) 但是在做更多的研究或了解之前就把 韓國, 中國大陸, 新加坡 等國家 都列入常取英文名字的國家, 最後僅提出一個理由做為解釋. 我新加坡的同學就沒有幾個有英文名字的啊? (平均 10 個裡面只有兩個有)

最後, 作者始終覺得這些解釋都是: "表面性"的解釋力,卻無法"根本性"地回答[為什麼我們需要取英文名字". 我想問的是, 作者是否已經有底? 因此對於作者來說這些因素都是 "表面性" 的, 而非"根本性"的答案?

還是說, 作者的問題是否根本就離題了? 畢竟 "為甚麼取英文名字?" 也只是一個表面性的問題, 每個人的回答都有可能不同. "就像為什麼吃涼麵?" 我說 "今天很熱", 你卻說 "我倒覺得是因為公司裡面冷氣不夠強"...?!?! 蛤?如果今天是以 "間接" 的方式來引導讀者思考以下的問題: "英文名字對你來說代表了甚麼?", "是否有被逼的壓力?", "對於現代人來說英文名字, 是否對自我認同有影響?" 應該會激發出更多的人來討論.

我個人的主要答案是 我們的確不 "需要", 但是是被 "逼要", 是大環境下的產物. 深入文化後, 就只是一個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就如作者所 po 的影片, 白人在中國取中文名字 "蘇菲" 的原因也是如此. 最後, 我必須說我不喜歡外國人說華人有 "自我認同" 問題, 因為這是他們的心態跟角度. (更何況他們搞不好就是最大的始作俑者)  在我眼裡, 這有點像是, 20 年前因為你瘦小我來霸凌你, 今天我再來貶低你, 只因為你當初你沒辦法反抗...(?) 沒罵髒話就該偷笑了. 說真的, 就算我們自己覺得我們有 阿Q 心態, 也輪不到他們來批判我們, 笑話我們.

最 後我想說的是: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叫 Kevin 或是 Jenny 每個人都不一樣. 因此在名字中大做文章, 個人總覺得只是畢業論文想不到題目罷了. 其實, 今天不管一個人叫甚麼, 名字就是代表他這個人與其身份. 如今網路發達, 我們遇到各式各樣的人, 大家是否有經驗在不同的人面前 表現出自己不同的一面? 所以如果你對你的名字一直都很自豪的話, 這個主題只用一笑置之.

因 為 全球化 本身就是一種考驗, 有利有弊, 有的事情需要遷就; 絕大部分甚至是被逼迫的 (不管是直接武力或是間接以經濟等方式). 然而作者沒有錯, 有的事確實是要據裡力爭的. 所以個人並不排斥大家開始討論這種問題. 但是如今, 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批判自己, 或是其他國家的建設性批判, 而是學會如何在大環境中適應, 並且找到身為華人們的---自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brea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